阿姆斯特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讲武堂是六边形战士还是缝合怪航空
TUhjnbcbe - 2022/11/26 21:01:00
中医治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0918/4259912.html

航空战列舰是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结合体。她既装备着战列舰的坚甲巨炮,也能如航空母舰般随心所欲地运用空中力量。如今,提起航空战列舰,许多*事爱好者往往会嗤之以鼻,并冠之以“缝合怪”之名。但在曾经,这个现在鲜有人提及的舰种却是许多人眼中无所不能的“六边形战士”,受到无数知名人士的狂热追捧。

造船专家的奇思妙想

其实关于“航空战列舰这一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的说法不止一种。

一种说法是航空战列舰最早由英国*舰设计师——乔治·瑟斯顿爵士于年提出。在那一年的布拉西海海*年鉴上,作为英国*工巨头维克斯·阿姆斯特丹*舰设计主任的瑟斯顿爵士,提出了一种同时具备海、空作战能力的战列舰设计方案。

还有一种说法是航空战列舰首次出现在美国。年3月的《美国海*学院学报(USNavalInstituteProceedings)》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斯特罗瑟(TGAStrother)在年绘制的航空战列舰蓝图。

不过相比名声显赫,曾经负责过“纳尔逊”、“金刚”等设计方案的瑟斯顿爵士,斯特罗瑟的身份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因此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也遭到了许多学界人士的质疑。

日本“金刚”级的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设计建造。上图为建成初期的金刚号

也正因“金刚”的英国出身,在《碧蓝航线》等游戏中,她的设计往往偏向英伦风格

但不管如何,航空战列舰这种将一对冤家合二为一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要知道,自20世纪初期开始,伴随着航空母舰的兴起,“航母制胜论”向当时在海*中拥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大舰巨炮”学说发起了挑战。两种理念的支持者常常在未来海*发展方向上争执的面红耳赤。

而航空战列舰的出现,恰好在水火不容的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折中方法。在部分海*高层或是造船家眼中,这种既有着战列舰强大火力,也具备航空母舰的空中侦查、打击能力的新型*舰,无疑是全能的“六边形战士”。

而且它那看似不靠谱的半甲板新潮设计也并不是异想天开的产物,反而有着实际的建造与实验事例。早在20世纪初,英美两国就通过对巡洋舰改装,将部分主炮与建筑拆卸,加装飞行甲板,实现了飞机降落功能。

除此之外,二战之前,未来主宰海上战场的航母与舰载机还处于跌跌撞撞的探索阶段,性能与战术上的缺陷使得其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战术体系,战力尤为薄弱,远不及巨舰大炮的威慑力。再加上海*舰队也需要一定的防空、空中侦查和打击能力。因此,作为二者皆备的“全能舰艇”,航空战列舰自然收获了一大批来自英美法日等国家的“粉丝”。

从“六边形战士”到“缝合怪”

借着这股“东风”,英、美、苏、日等国根据国情纷纷推出了自家航空战列舰的本土化设计,其中也不乏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葩方案。

美国海*航空先驱——威廉墨菲特(WilliamA.Moffett)就是一个坚定的航空战列舰理论拥护者。在他不留余力的组织下,美国海*成立了一个致力于航空战列舰研究的项目组,于年提出了航空巡洋舰计划。

是的,你没有看错。不知为何,美国对于航空战列舰的研究跑偏到了巡洋舰方向。关于这点,有人猜测,美国在设计时仍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路,希望借助航空巡洋舰机动与火力较为平衡的优势,执行“破交(破坏交通线)”任务。

不管此猜测是否成立,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此美国人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年之前如下饺子般陆续设计了一系列航空巡洋舰改装或是建造方案。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克利夫兰”级巡洋舰的航空化——保留舰艏的两座主炮,将后方舰炮与上层建筑全部拆除更换为飞行甲板的改装方案。

但因太平洋战争前期,美国急需大量航空母舰服役。最终美国海*高层还是决定将9艘“克利夫兰”级巡洋舰改造为航空母舰。这便是后来支撑美国完成航母过渡,立下赫赫战功的“独立”级轻型航母。

二战最佳“应急品”——“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

除了美、英等海*强国,当时,处于另一阵营的苏联也对西方国家口中的“六边形战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30年代,吉布斯·科斯特公司在美国*府的授意下向苏联抛出了橄榄枝,秘密帮助苏联海*设计一批新型舰艇。

其中有一种名为代号B(苏联称其为“项目”)的超级战列舰计划。该舰的标准排水量甚至超过“大和”级战列舰吨,达到了吨。而按照设计方案的不同,她还拥有4座两联装的毫米舰炮或是三联装的毫米舰炮两种搭配,纸面火力远远强于二战后期美*的王牌“依阿华”级战列舰。

该舰共有三种设计方案,但无论哪种方案都与当时的主流战列舰格格不入。比如其舰体中段的上层建筑是一段长度在米到米之间的飞行甲板,而甲板下方是最多可容纳40架舰载机的机库,并且舰桥也是偏向一侧的典型航母式舰岛设计。

可以说,这个名为代号B的计划是当时体型最为庞大的航空战列舰计划。苏联为何会否定这个计划我们早已不得而知,不过能肯定的是,如果这个前无古人的方案真能由图纸变为现实,那么二战中战列舰的传奇又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战舰世界》中,“项目”航空战列舰计划化身为“基尔萨奇”号出现

尽管航空战列舰在各国海*间闹得沸沸扬扬,但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除却日本外,没有一个国家让航空战列舰从假设变为现实。

抛开各国阴差阳错的历史因素外,也有着一些共因一直阻碍着它在世间现身。

一方面,华盛顿海*条约对各国舰艇总吨数有着严格限制,后续伦敦海*条约更是明确规定:“在并非改建或改装为航空母舰用途的主力舰、巡洋舰或驱逐舰上安装飞机起飞平台和着陆甲板的工作,不会使此类*舰被认定或划分为航空母舰”,“以年4月1日为准,所有现存的主力舰不得安装飞机着陆甲板”。这直接让各国早期的航空战列舰计划被扼杀在摇篮当中。

而另一方面,即便是在的条约失效后的二战时期,由于各国在航空器与舰艇建造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航母编队的战斗力直线上升。与此同时,英美等国在详细调查论证后,普遍认为这种“万能战舰”并没有设想中的那样所向披靡。再加上唯一实例——日本的“伊势”与“日向”在太平洋战场上过于拉胯的表现,让各国更加确信航空战列舰只是看起来华丽的数值陷阱。

来自日本的挣扎,命途多舛的“伊势”姐妹

正如上文所说,真正让航空战列舰从图纸走进现实的只有日本一个国家。不过在现在看来,日本走上这条道路也只是在行将就木下疯狂挣扎的无奈之举。

年中途岛海战后,日*航母编队遭受重创。为了弥补航空母舰在数量上的劣势,除了大建开新坑之外,海*还在考虑将其他*舰改造为航母的可能性。除了潜艇、驱逐、巡洋舰外,狗急跳墙的海*甚至不惜对被*部视为“宝贝疙瘩”的战列舰下手。

日本在舰艇航空化改造方面总是能整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上图的“伊”级潜艇

恰巧“伊势”级的二号舰“日向”号,由于日常训练中炮塔又双叒叕一次受损爆炸。再加上“伊势”级在设计时带有的天生缺憾——“腿短”,其初始航速度仅有23.6节,即便是经过年的现代化改装后,航速也才堪堪提升至25.3节。老实讲,这样的速度在面对美国的高速战列舰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伊势”级六座主炮的炮塔分布与甲板高度并不合理,使得副炮不得不集中于前方,导致甲板上的各种配置过于紧凑,舰艇官兵的居住面积显著减少。在历经几次修修补补后,“伊势”级仍未达到海*的预期效果,他们认为不如直接将其“回炉重造”。

因此,“伊势”与“日向”这两个造船厂常住客便成了航空化改装的首选目标。

但由于正规航母至少一年半的改造工期,且在战时船坞为修补*舰忙得不亦乐乎的情况下,这个工期很大概率会延长。日本海*只得退而求其次,将其改造为航空战列舰。

可能是日本实在抵不住巨舰大炮的诱惑,也可能是走向穷途陌路的日本,在资源上已经相形见绌。在“伊势”级的改造方案上,日方决定保留三分之二的主炮塔(4座双联装毫米主炮)。为了尽可能地保留舰炮,“伊势”级并没有选择占地更大的甲板起飞设计,而是在仅有70米长的飞行甲板上采用弹射器起飞,安装了移动飞机用的3条轨道和12个转向盘。而且飞机一旦起飞,只得在海面或是其他航空母舰上降落。

《战舰世界》中,“伊势”舰载机的弹射起飞

更为离谱的是,日本海*还打算在这个前宽29米,后宽13米,长度不足70米的小机库中塞下22架彗星式俯冲轰炸机。

年,“伊势”与“日向”这对命途多舛的姐妹陆续在吴港和佐世保工厂竣工。

但多出两艘航空战列舰并没有解决日本缺少航空力量的窘境——虽然船是有了,但飞机没造出来。

不过,“伊势”最大的麻烦并不是缺少舰载机的问题,她在摆脱了身为战列舰的老毛病之后,又迎来了身为航空战列舰的设计问题。

首先是战列舰部分的炮塔与高大建筑阻碍视野,舰载机飞机起降受到各种限制。而且由于舰艉机库与起飞平台没有装甲,根本无法抵御重炮打击。最为严重的还是火炮射击受到各种限制。主炮在开火时的震动不仅影响飞机起降,有时还会对停放在机库的飞机也会造成影响,因而完全无法发挥其毫米口径的威力。

年6月,“阿”号作战(又称马里亚纳海战)使得日本海*的航空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不仅承载着日本海*希望的“大凤”号航母葬身于菲律宾海海底,海*舰载机也几近消耗殆尽。幸运的是,对于“伊势”与“日向”来说,由于没有舰载机,她俩错过了这场史上最大航空母舰决战。

由于战斗中日*飞机被美*战斗机轻易击落,美国人戏称马里亚纳海战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TheGreatMarianasTurkeyShoot)。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缺乏航空力量的“伊势”与“日向”,完全陷入了无舰载机可用的尴尬境地。直到年10月,海*才在东拼西凑下,为两姐妹勉强凑齐了35架彗星和瑞云,让其开赴战场。

在初阵——莱特湾海战中,“伊势”级的飞机被调用至“瑞鹤”等航母编队中,只得作为普通战列舰进入战场,直至战役结束也没有弹射过一架飞机。

年末,“伊势”与“日向”参加了“北”号作战。这次,“伊势”级没有舰载机的机库终于起到了作用。两姐妹沦为运输船,前往南洋,帮助海*转移战略物资。在返回吴港后,“伊势”与“日向”的燃油又被调用给“大和”执行“菊水特攻作战”,亲手葬送了这个代表巨舰大炮时代的“后辈”。

而没了燃料的“伊势”姐妹被当作固定防空炮台停靠在吴港,无法行动,只能静静地等待着与日本*国一同走向应有的灭亡......

因美*轰炸而坐沉在吴港基地的“伊势”

冷门的战后研究

二战末期,“大和”号的沉没宣告了巨舰大炮时代的终结,但各国对于航空战列舰的研究并没有完全停止。一方面,战后各国普遍陷入经济萧条的泥潭,希望将航空战列舰当作造价昂贵的航母代替品。而另一方面,导弹并未普及,巨舰大炮在登陆战等战争中仍有不俗的威慑力。

二战结束后,经济与工业体系崩溃成碎渣的法国无力支撑建造一艘大型战舰的费用,但为了撑起五大国的脸面,法国只得选择将“让·巴尔”号战列舰这个早已废弃的半成品重新面世。而关于“让·巴尔”的建造方案不仅仅只是重启战列舰计划那么简单。就比如在二战后期,美法两国曾经设计过将“让·巴尔”改造为航空战列舰的草案。

但因可惜因美国现有的生产线无法生产法式蒸汽机与舰炮,法国最终还是放弃了此项方案,决定按既定战列舰方案建造。

除了法国,美国也并没有对航空战列舰彻底死心。年末,两栖战争评估委员会主席约翰·S·麦凯恩(JohnSMcCain)少将提出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改造为搭载30架直升机的航空战列舰设想,但最终因预算不足而流产。

之后,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关于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战列舰的方案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两栖作战、突击队战舰、登陆作战等各式各样的特化改装应有尽有。但这些异想天开的终极“缝合怪”,大都被海*以“*费预算不足”的万金油借口给挡了回去。

在80年代时,海*上将托马斯·B·海沃德(ThomasBHayward)与美国马丁公司分别向海*提交了一份“依阿华”级航空战列舰计划。两份方案内容大同小异,都希望将大口径火炮、舰载机、导弹这三大利器组合在一起,强化其反舰作战能力。

马丁公司的改装方案

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有目共睹,美国海*将所有航空战列舰方案统统毙掉。“依阿华”级最终成为了搭载了战斧导弹的现代化战列舰。

结语

从造船大佬的奇思妙想到日本走投无路下的破釜沉舟,航空战列舰名头虽响,但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因为历史进程的原因,我们无法见到航空战列舰在战场上真正应有的姿态。但在如今,瑟斯顿爵士与无数*事爱好者的遗憾能够在《战舰世界》中得以弥补。

在《战舰世界》中,玩家可以驾驶两艘航空战列舰——“基尔萨奇”与“鳌”(“伊势”的代称),在这片蔚蓝战场中与各大历史名舰交锋。

除此之外,《战舰世界》即将在12月15日迎来全球同步版本的更新,并在前一天14日晚上举办“战舰世界日”主题活动。官方将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带领玩家实地打卡南昌舰,并邀请多名专家齐聚“见道讲堂”,将*武游戏与科技元素相融合,传播*武文化。

12月15日新版本的上线,也正式标志着在历经一年半的追赶后,国服终于与国际服版本在游戏内容上达成了全球同步。全新的D系战列舰分线、玩家期待许久的研发局都将在12.15的更新中与各位玩家见面。

临近年末,《战舰世界》游戏内外齐开花,官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无数*事爱好者与玩家带来了一场*武题材的饕餮盛宴。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武堂是六边形战士还是缝合怪航空